新语|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在于“学统”

近日“名校直播”一语火遍全国,让一些名校趾高气昂之余,也让一些仰望名校的贫困地区的中学滋生了一蹴而就的教育幻想。究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的真正原因。

笔者身处杭州某顶尖名校,记得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那几年,经常有边远地区的高三学生来“借读”,这些借读生在所在借读班级往往成绩垫底,且与倒数第二名的本地生还有相当距离,但一年后回当地高考得益于“分数线不一样”居然个个进211或985高校,只是那时还没有所谓211与985之说。

窃以为,真正的“标本兼治之策”是让那些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将教育的注意力由“应试猜题押宝”转向探索那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究竟“名”在哪里的奥秘。

其实,眼下的名校大多因“祖上”之“名”而在争夺优等生源上得天独厚而高考“名”声在外而“名”!

名校何以为“名”校?

有人认为光看成绩不行,还得看其教育宗旨,于是乎有的学校便高擎“以大气成就大器”之旗,于是乎,一些学校为”成名”纷纷作鸟兽状跟进,以此冠之,甚至连一些小学与幼儿园也不甘“寂寞”,匆匆攫为己有。

这就是名校的标志?

其实,名校之所以为名校,盖因具有“学统”。

何为“学统”?

方朝晖教授对“学统”的定义是:“一种独立的学术传统,包括一门学问所具有的独特的运作逻辑、意义世界和研究范式等。”当然,“学统”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学统”的变化是后来者站在前驱者抑或前贤的肩上,于继承与发扬中循序渐进。

时下学界有一创新见解:“道统不立,学统何存?”

斯语实在高!

你要研究儒学并有所创建,你首先当娴熟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并以发展的眼光予以确立。

同理,你欲研究教育且有所建树,你首先该深入教育本质熟悉源流关系,且以前瞻的目光加以确认。

曾有人让我看《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上的一篇文章《以大气成就大器……》,当时一愣,文中推荐的这所创办于“戊戌变法”的翌年(1899)的历史名校还是颇有文化积淀的,怎么会选一个“大路货”标题?简直不可思议!

一旦“学统”成为人所皆知的“大路货”,那是十分可悲的。

“学统”在某种程度上与“血统”有相似点。

“血统”系指不间断继承同一祖先血缘的子孙群体,强调直系亲族,通常以姓氏的继承表现出来。对“血统”的记录叫做家谱。这就像对“学统”的记录或曰具象化唤做校史一般。

有一句西谚:“三代成就一个贵族。”

理由不言自喻:“贵族并不是一个财富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一个暴发户不仅会把自己的万贯家财传给子女,而且自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择手段从下层往上爬时那些习性,也会和财富一道传给下一代。只有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儿女们在向第三代交接时,那些习气才可能从家族中扫除干净。”

“血统”论是错误的,研究“血统”延续变化之规律是很有必要极其重要的,譬如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学统”就大有裨益。

不过,应该认识到,我们在强调名校“学统”的“地方性”之际,千万不要忘记这种个别性是普遍性抑或普世价值阳光下的一朵奇葩!

尽管“以大气成就大器”还是值得倡议的,但毕竟是广泛意义上的真理。

行文之末,顺附北京某名牌大学名牌附中校长曾公布的她拟出的世界一流中学的10条标准——

1. 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

2. 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3. 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

4. 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

5. 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 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

7. 要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

8. 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

9. 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望;

10.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

是乃“杂草丛生”,有类样板戏塑造人物之“高大全”,一如“说了等于没说”……

呜呼,教育家啊,教育家!

(作者 金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