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开历史文献结合个人理解创作的通俗化历史演绎,部分细节结合民间传说或文学性再创作,非全为史实,敬请读者辨析,文末已列出主要参考资料。
列位看官,今儿说个把国家玩垮的“败家子”奸臣。这人靠着溜须拍马当上上卿,为博美人一笑,愣是把烽火台当成戏台子,最后让犬戎的马蹄踏碎了镐京的城门。
他就是虢石父,西虢国的国君,周幽王手里的“搅屎棍”:您说天下哪有拿军国大事当玩笑的?可他偏就干了,还干得让西周三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要讲虢石父,得先说说他伺候的那位糊涂天子周幽王。这位主儿是周宣王的儿子,打小在蜜罐里长大,继位后啥正经事没干,一门心思扑在美人褒姒身上。
这褒姒是出了名的“冷美人”,自打进宫就没笑过,周幽王急得抓耳挠腮,悬赏千金求能博美人一笑的法子。这就好比现在的老板为讨网红欢心,让员工拿公司制度当笑话讲,荒唐不荒唐?
虢石父就是这时候踩着点往上凑的。他是虢文公的儿子,按理说也算名门之后,可比起老爹“力谏护农礼”的硬气,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讨好天子”的歪主意。
《史记》里说他“善谀好利”,翻译过来就是“拍马屁高手兼敛财专家”。瞧见周幽王为褒姒发愁,他眼睛一转,计上心来:这主意一出口,不仅把西周送进了坟,还让他自己成了千古奸臣的“标杆”。
他干的第一件缺德事,是帮周幽王刮地皮。
要讨褒姒欢心,得建宫殿、制珠宝、采珍玩,哪样都得花钱。虢石父眼珠一转,想出个“加征三税”的馊主意:
百姓种一亩地,除了交粮,还得额外交“美人脂粉钱”;猎户打只兔子,得把最肥的后腿献给王室;连工匠做个陶罐,都得给褒姒的宫殿留一个。
这税一加,镐京城里怨声载道,老百姓背地里骂他“虢扒皮”,说他“嘴上抹蜜,手里藏刀”。
有回一个老农交不起税,被他手下打断了腿,老农媳妇抱着孩子在宫门外哭了三天三夜,他愣是让人把娘俩拖去喂了狗,这事儿虽无正史明载,但从他“好利”的本性看,八成干也得出来。
可周幽王不管这些,只要能让褒姒开心,别说加税,就是拆城墙他都乐意。
虢石父见天子满意,胆子越来越大,又抛出了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千古昏招。
这烽火台本是西周的“军事警报系统”,建在骊山之上,每隔几十里一座,一旦有外敌入侵,就点燃狼粪,浓烟直冲云霄,周边诸侯见了就得带兵来救,相当于现在的“紧急集合信号”。
虢石父却对周幽王说:“大王,咱不点真狼烟,就说是演练,诸侯来了见啥事儿没有,保准能逗得娘娘发笑。”
周幽王一听乐了:“这主意新鲜!就这么办!”于是俩人带着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一声令下,守兵点燃了狼粪。
只见浓烟滚滚,像条黑龙似的直冲天际,周边的诸侯瞧见信号,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紧带兵往镐京赶:有的诸侯半夜被叫醒,光着脚就上了战车;有的刚收完庄稼,带着农夫就往这跑;还有的老将军都七十多了,拄着拐杖还在队伍最前头。
等大伙儿气喘吁吁赶到骊山脚下,却见烽火台上鼓乐齐鸣,周幽王正搂着褒姒喝酒,虢石父站在一旁哈哈大笑。
“诸位辛苦了,”虢石父扯着嗓子喊,“没啥大事,就是大王陪娘娘看场演练,都回去吧!”诸侯们这才明白被耍了,有的气得当场就把兵器扔在地上,有的对着烽火台啐了口唾沫:“昏君奸臣,早晚亡国!”
褒姒瞧见这乱糟糟的场面,再看看诸侯们又气又急的模样,“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一笑可不得了,周幽王美得直拍大腿,当场赏了虢石父千金,还夸他“脑子灵光”。这就是“千金买笑”的来历,只是这笑声里,藏着多少诸侯的寒心,多少百姓的血泪?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虢石父见这招管用,隔三差五就撺掇周幽王点烽火,诸侯们来的回数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没人来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喊多了谁还信?可虢石父和周幽王还在宫里乐呵,压根没瞧见镐京城外,犬戎的骑兵已经悄悄磨亮了刀。
公元前771年,犬戎真的打过来了。这次可不是演练,骑兵黑压压一片冲进城,烧杀抢掠,直逼王宫。
周幽王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让人点燃烽火台,可左等右等,连个诸侯的影子都没见着。原来诸侯们以为又是“玩笑”,谁都没来救。
虢石父这时候倒“勇敢”了一回,拎着宝剑想抵抗,可他平时养尊处优,三两下就被犬戎兵砍了脑袋,脑袋还被挂在城门上示众,老百姓路过都往上面扔石头。
周幽王和褒姒也没好下场,一个被乱刀砍死,一个被抢走当了俘虏,西周的宗庙被烧,礼器被抢,三百年基业就这么毁在了一把烽火里。
您说虢石父这糊涂账算的,为了一时讨好,把老爹留下的家业、自己的性命、整个王朝的命运全赔了进去。他儿子虢公翰后来虽想复国,拥立周携王继位,可天下早已分崩离析,最后还是被晋文公所灭,算是替他爹还了债。
现在骊山脚下还有烽火台的遗址,断壁残垣里,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股浓烟,听见诸侯们的怒骂和百姓的哭声。有当地老人说,阴雨天站在台上,能听见虢石父被砍头时的惨叫,这当然是老百姓编的,可也说明这人坏得有多透彻:连石头都记着他的罪孽。
列位看官,这虢石父的故事,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奸臣误国”的千古真理:拍马屁的嘴,能说出天花乱坠的谎;贪婪的心,能挖出亡国灭种的坑。
他用自己的脑袋证明了一个理儿:“利令智昏,谀致国亡”。比起老爹虢文公的“力谏护礼”,他这“媚上戏君”的反差,更让人明白啥叫“一代不如一代”。
这正是:“骊山烽火照夜空,诸侯奔命一场空。石父媚笑犹在耳,已见犬戎踏镐京。” 西周的太阳,就这么被虢石父和周幽王联手吹灭了,只留下满地狼藉,供后人唏嘘感叹。
参考资料:
《史记》《国语》《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