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重庆姑娘的家,80平的小房子被她收拾得特别治愈。
突然就想起自己装修那会儿,总想着要“一步到位”,什么复杂吊顶、大电视墙、各种定制柜子,结果住进去才发现——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要么占地方,要么难打扫,反而把家搞成了“样板间”,少了点烟火气。
这姑娘的家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减法思维”。玄关的鞋柜悬空设计,底下留空放常穿的鞋,不用弯腰翻找;客厅没做复杂吊顶,只加了点弧形线条,反而让空间更柔和;电视墙旁边用砌砖做的电视柜,和地面瓷砖同色,看着高级还省了定制钱。这些小细节都在说一个理儿:装修不是堆材料,是让家更“听话”,怎么顺手怎么来。
我特别理解她为啥不做过度装修。
现在房价高,普通家庭买个小房子已经不容易,再把钱砸在华而不实的造型上,真不如留点预算在实用的地方。
比如她厨房用纯白石英石台面,没做挡水条,美缝一收特别干净;卫生间洗手台加高到92cm,不用弯腰,这才是“为自己设计”。住家嘛,舒服比“好看”重要多了。
还有她的客厅,浅棕白配色,棉麻地毯,罗马帘一拉,阳光透进来的时候,那种温暖的感觉隔着屏幕都能摸到。
想起以前我家沙发背后堆了一堆摆件,现在全收进柜子了,空出的墙面刷了艺术漆,光线不同颜色还会变,反而成了家里最耐看的角落。
原来“高级感”真不是靠贵材料,是干净、整齐,加上点小心思的温度。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反装修”,我这个中年人看了倒挺感慨。
装修本质上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小房子有小房子的过法,不跟风、不攀比,把钱花在刀刃上,把空间留给生活——回家能瘫在沙发上撸猫,能和家人围桌吃饭,能在飘窗晒晒太阳,这才是普通人最实在的幸福啊。
有时候觉得,最好的装修风格其实叫“自己的家”。不用追流行,不用学样板间,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哪怕只是改高十公分的洗手台,或者留块放插花的台面,日子过着过着,家就慢慢有了“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