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入诗
林黛玉一直被黛迷们、像神一样崇拜。开天辟地以来,这个世间就没有完人,林黛玉也不例外。
二十二回里,贾府唱大戏,待戏散场。贾母命人,把一个十来岁的小旦,和一个八九岁的小丑带进来。
见这两个孩子可怜,就另赏他们几串钱。
又命人给他们拿些吃的。
大家就围着这两个孩子叹息,认为小小年纪,就风里雨里出门跑江湖,真是太不容易。
善于观察、口角锋芒的王熙凤,望着那个小旦笑道:
“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猜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第二十二回
这一段话里曹公,对两个人做出了批判。
先是睿智贤淑的薛宝钗,明明知道唱戏的这个小孩像林黛玉,她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怕说不好,得罪林黛玉。
另一个就是贾宝玉,不光他自己不言声,还试图阻止史湘云。
快言快语的史湘云,并没那么多心机,就脱口而出,说像林黛玉。
史湘云虽身为公府千金小姐,而她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而也不会想的那么复杂。
事后史湘云想到贾宝玉制止的眼神,就非常不爽。感觉贾宝玉,既没有尊重唱戏的小旦,也没有尊重她。就闹情绪要离开贾府。
我们再来看,贾宝玉安抚过史湘云,又来找林黛玉。林黛玉正生气,就关上门不让宝玉进,宝玉死乞白赖的进来道:
“凡事总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道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第二十二回
黛玉见宝玉追问生气的缘由,就冷笑着说,刚才众人都拿她比戏子取笑。
原文里王熙凤发问那一段,有人拿林黛玉取笑了吗?显然并没有。
是林黛玉自己,内心里有非常严重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分明与戏子相像,何必非要别人都做掩耳盗铃之举。
曹公这是批判,封建社会里,这些贵族的公子小姐们,打的追求平等自由的旗帜,只不过是种表象而已。骨子里还是具有根深蒂固的歧视。
自食其力的唱戏的,怎么就不如这群像蛀虫一样的,贵族的公子小姐?
要说不配,我倒认为,是林黛玉们不配与艰苦奋斗的小旦比。
众人听见王熙凤发问像谁,都没说话。只史湘云说了句实话,也并没有取笑的意思。
显然是她自己猜忌而已。
生活中也不乏林黛玉这样的人,很有才华待人也没有什么主观恶意。
就是太过小性。与这样的人相处,不知道哪句话说不好,就会引起反感,其实很累。
倒不如史湘云那样、爽利豁达的人好交往。
王熙凤一个问题,暴露出各种人性。从薛宝钗、贾宝玉到林黛玉,都对唱戏的存有偏见。
宝钗与宝玉是因怕林黛玉生气,都装作不知道。试想这些人如果踏入职场,走上领导岗位,是不是也会“和稀泥。”
素有魏晋之风的史湘云,却敢于追求真理。她认为就应该人人平等。这种思想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尤为难得。
这也是史湘云,被大众喜爱的原因。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