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过一句话:“宋制禄之厚”引起了后人的不少争议,那么在宋代,朝廷上的官员们薪水到底有多丰厚呢?
有人说宋朝的官员都生活在天堂,朝廷不但给官员们的薪水非常高,而且对他们都是极为尊崇,在宋朝做官无论大小,身上穿的都是锦缎,平日里的食物也都非常奢侈。
在宋朝,官员们的薪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基本工资,也就是俸钱,另一部分相当于岗位工资,也就是职钱。正一品官员每个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
当然,除了这些,官员们还能享受免费的住房、食品和随从。最低的官员可以享受朝廷分派的一名仆人,而宰相则能享受朝廷分派的一百名仆人。不要以为这样已经很多了,除此之外朝廷还列出了名目繁多的补贴福利项目,比如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o宋制禄之厚》中记载“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面羊口之给。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自节度使兼使相以下,二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节度使自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观察防团以下,以是为差。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之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团以下,各按品级为差。选人、使臣无职田者,别有茶汤钱。”这众多的名目的补贴福利比官员的基本工资可要多得多。
“为穷之冠”的苏轼 实则不穷
宋代的皇帝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给大臣们赏赐,有的时候一次赏赐竟然比官员十几年的薪水还要高,所以,在宋代做官可是极美的一件事。
大家熟知的苏轼就是北宋的名臣,他总是说自己“为穷之冠”,但是细追史实我们却会发现,他的收入非常丰厚,生活也很是奢华。担任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算是他仕途的一个低谷期,当时他自己酿造蜜酒,还亲自割猪肉做“东坡肉”,说自己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吃上一顿饱饭,但事实上,与此同时他还在做着房产生意。因为当时许州房价很低,他的一个同乡就劝他在那里买房子。苏轼在给这个同乡的信中写到自己有现金“数百千”,自己的儿子刚刚买了一座庄园,自己在京师还有一些产业可以变卖,所以还能凑“八百余千”,不知道这些钱能在许州买多少房子。
不但这样,当时苏轼还看上了京师的一座正在出售的宅子,首付只要两百多千,他也非常感兴趣。就此看来,虽然苏轼自己哭穷,但其生活已经相当富庶了,也许他指的穷是与当时其他的达官显贵相比较吧。
年薪千万的包青天
面带月亮的包大人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跳槽达人,天长知县、端州知州、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各种名头已经看晕。而在他的晚年,其Title更多达五六种,他的薪水也由此攀上了人生的顶点。按宋仁宗嘉佑年间颁布的公务员薪水法规《嘉佑禄令》,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此外,包大人还有开封府的收入,作为外藩地方官拿到的3000亩耕地的租金,还有木炭、布匹,按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同计算,包大人总收入的21878贯铜钱,合计为人民币1367万元!
虽然宋朝给官员的薪水丰厚,但是遇到国家经济紧张时也会把薪水减半,甚至只给三分之一,南宋绍兴二年,朝廷给新上任的吏部侍郎黎确发放奖金的公文这样写道:“马半匹,公服半领,金带半条,汗衫半领,袴一只。”这样的事情,听起来都挺可笑的,但是这的确就是事实,只不过这些都是按照价格折算成现金罢了,不是真的只给他半匹马和半件衣服。
宋朝的官员从没有下岗分流一说,只要你不犯大错,这个铁饭碗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会变成金饭碗的。宋朝政府对文职官员三年一“磨勘”,武职官员四年一“磨勘”,按现在的说法,叫考核。考核过后,只要无大错就可升迁。升迁后,各种待遇也水涨船高。
宋朝政府为让官员安心工作,不为家事分心,允许中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亲属,甚至门人到政府工作,就是允许子弟接班和安置家人就业,成为“官二代”。当时,这叫“荫补”,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就出生在世袭官宦家庭,一到年纪就能当官。
宋朝的官员工作很轻松,大多没有具体的工作,却又拿着高工资,生活得相当惬意。官员们哪怕出入色情场所,政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员们一边上朝议政,一边拥妓纳妾,声色犬马地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宋徽宗赵佶还带头找了李师师小姐呢。
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榜下捉得金龟婿,宋代的女子就得承受夫君的骄奢淫逸。不过,由于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这些官员及其集团手中,宋代的人们显然顾不了许多了。
看过后,你是不是也想穿越一下去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