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混到无人问津,微信没消息,没人约聚会,说明你成了这3种人

没什么消息,没什么朋友,周末基本不出门——你要说这是不是孤僻,大概很多人会笑着自嘲说,哎,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有时候,我也忍不住琢磨,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都变成这样了?但我不爱把这些话挂在嘴上,只在心里暗暗过,像捡着一个陈年旧念头,掂量掂量,看它到底扎不扎手。

平常工作上,微信响一声多半是任务、文件,或哪位领导安排点什么。但翻翻聊天框,家人之外,老同学、老朋友们的头像都灰了,有的甚至没反应,想必也是各自忙得不可开交,或者说,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沉默。大多数时间,我的手机屏幕干净得很,偶尔甚至有点空落落地,连一个段子推送都少得可怜。不知不觉,自己变成了那种别人说的“不怎么社交的人”。不是不愿意,只是懒得经营。

前阵子有个人问我:“你现在都怎么打发无聊?”我想了想,答案其实挺清淡——看看书,散散步,整理家务,把生活过得有点规矩。偶尔也追剧,但热闹一阵就想静下来。我妈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过得太单调,她担心我一个人是不是太寂寞。我只能笑说:“还好啦,人呢,哪天天都热闹也遭不住。”其实她比我还喜欢扎堆,家里有什么事叫了一圈人来,厨房里热哄哄,锅铲敲得比门铃还响。而我,像个不愿多话的旁观者,躲在角落里泡杯茶,听他们嚷嚷,有时候只觉得安心。

记得小时候我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和邻居孩子一起上树掏鸟蛋,皮肤晒得乌漆嘛黑,一到放学就闹着去河边玩水。那些童年的热闹,像夏天的蝉声,满院子响,却一点儿不觉得吵。谁能想到,长大后热闹变成了负担,安静倒成了奢侈。是不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热情藏起来了?

偶尔也会羡慕那些能呼朋引伴的朋友。他们的生活里永远不缺聚会和小精彩,朋友圈里各地打卡照片排得像电影胶片。但后来慢慢发现,人各有命,有的人天生社牛,有的人骨子里就喜欢独处。像我,工作聚餐一结束,立刻撤退,没人找麻烦,我也乐得自在。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自我成长”。这个词听起来挺高级,其实在我心里,就是学会和自己待着,不怕冷场、也不怕孤单。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慢慢地把自己打磨得细致一点。比如,我最近在学做各类番茄酱,专研配比,熬上一锅能吃一周。周五晚上不开灯,点个小台灯读一本书,时间就像水流,安安静静地滑过去。

但有一阵我也挣扎过,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孤独了,把人都隔开了?爸妈总是提醒我,多去看看世界,多结交些朋友。他们认为,越是年轻越要热闹。但我心里有个声音说,独处也不是罪。其实,我们不是主动变成这样,只是生活把我们推着往前,慢慢收敛,慢慢接受自己没那么不凡。

日子久了,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习惯独来独往,有的人则喜欢站在舞台中心。不像小时候,一到节假日就想着去哪玩,现在更多的是在家里呆着,种点绿植,试着给自己做一顿三菜一汤。每次洗碗的时候,看着窗户外头的天色变深,心里就觉得有点踏实。或许平凡就是这样吧,不大起大落,安安稳稳。

我有段时间很害怕焦虑,担心自己落后于人。我看着身边那些活跃的人,觉得自己永远追不上。“未来怎么办?”我偶尔会问自己。但后来我才明白,未来这东西,有时候和你怎么着都没关系。你可以努力撑着,但有些烦恼就是得一点点放下。焦虑它来了也会走,有时候还挺磨人,但你如果和自己和解了,也不见得真有什么大事。

我们说“慎独”,有人把它理解成孤僻或逃避。可是,我常觉得,一个能和自己待着的人,才是真的强大。会孤独,才能耐住寂寞;会静下来,才懂得生活的味道。谁不是在平凡里找自己的意义呢?说真的,有些日子太安稳也是一种幸运。

承认自己很普通,是个小难题——我年轻时不服气,总觉得应该有点不一样,做点出圈的事。但后来发现,“出圈”那东西很多都是幻觉。我们有自己的小世界,也有不得不服的普通。接纳自己,就是在某个安静的下午,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脸,觉得也还好。

有时候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爱自己,没有情敌。”大家一听都笑,说你真会自嘲。——但其实也不是开玩笑。当你能和自己待着、能喜欢自己的生活,外头那些人影星光,都显得自由闪亮,但和你自己有关的幸福,其实也只在你手边。

所以啊,没消息也不是问题,周末没人约也很正常。孤独,但不难受;清静,有点甜。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兜兜转转,或许有一天,热闹也会重新来敲门,但此刻的平淡和自在,或许就是生活最可爱的部分吧。你说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