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四一家四口,在《生万物》里把“恶”演成了连续剧。爹领土匪屠村,娘教孩子“偷比种划算”,儿子小腻味把复仇当成年礼。弹幕要是能飘进书页,估计全是“这家人疯了吧”。可放下书,心里咯噔一下:他们疯得有理有据。
先说封四。搁在乱世,暴力就是硬通货。他拿刀换粮,跟现代人拿学历换offer没本质区别,只是赛道血腥了点。问题不在他选了这条路,而在于这条路被走成了唯一解。当村庄的秩序崩塌,种地养不活一家人,读书更没出路,暴力就成了最显眼的“上升通道”。封四不是天生恶棍,他是被系统逼成了bug。
再看封四媳妇。她那句“偷是本事”听着刺耳,却像极了一些家长教孩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价值观这东西,从来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当整个社会把“成功”简化成“比别人多占一点”,她不过是把潜规则喊成了明规则。最扎心的是,她教孩子的不是“偷东西对”,而是“偷不到就饿死”。这逻辑冷酷,却自洽。
小腻味的复仇宣言,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终极作业。父母没教他共情,只教他算账:村里人让家族蒙羞,就得血债血偿。这套因果链,跟“你考不好就对不起爸妈”异曲同工。仇恨成了传承,跟压岁钱一样,年年加码。
可要是把封四家当特例,就太轻巧了。他们像一面照妖镜,映出某些角落的集体潜意识:当资源稀缺,道德就成了奢侈品。见过直播间里为几块钱优惠券互骂的,也见过职场里为抢单把同事坑到失业的。封四家只是把这套逻辑放大到了生死层面。
解法其实藏在书里没写的细节里。封四家没出现的场景,比如村民有没有试过抱团自救?有没有哪怕一次,小腻味听见别人说“你爸其实可以不杀那么多人”?这些空白才是希望。道德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人在一次次“其实还能这样”的选择里磨出来的。
现在轮到读者了。下次遇到“封四家”的迷你版本——比如地铁插队还理直气壮的大哥,比如教娃“别吃亏”的亲戚——不妨想想:是在复制他们的逻辑,还是给系统打个补丁?毕竟,真正的反杀不是以暴制暴,而是让“不这样也能活”成为新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