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大观园里,桃花瓣飘得满地都是,沁芳闸边的石凳旁,黛玉扛着把小锄,蹲在地上慢慢挖着坑。花瓣往土里放的时候,她的眼泪砸在泥上,没什么声响,却比放声哭嚎还让人心里发紧。
不少人看了都笑她"痴",不就是些落花吗?犯得着这么折腾?可没人知道,她埋的从来不是花瓣。那年头爹娘早没了,她寄住在贾府,看着再风光,也是"客居"的身份——吃饭要顾着别人脸色,说话要想着会不会惹麻烦,连跟宝玉说句掏心窝的话,都不敢真的盼着"一辈子安稳"。她怕啊,怕自己就像这些没人要的落花,风一吹,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宝玉那会儿撞见了,蹲下来帮她捡花瓣,说"以后你的事儿,我都替你担着"。黛玉当时没说话,可眼睛亮了好一会儿。谁知道后来呢?荣国府里挂起红烛,宝玉娶宝钗的那天,潇湘馆里的灯昏昏暗暗,黛玉把写满心事的稿子往火里扔,火苗吞了那些字,也吞了她最后一口气。那把小锄早就落了灰,就像她掏出去的真心,到最后连个放的地方都没有。
其实红楼里的姑娘都这样,探春怕被"庶出"的身份捆住,惜春怕沾了俗世的脏,可最后都没逃得过"散场"。但黛玉不一样,就算委屈到极致,也没丢了那份"把花当人疼"的软心肠。
咱们现在记着黛玉,从来不是记她流了多少泪,而是记她那份"明知会散,还敢掏真心"的勇。生活里谁没当过"葬花人"啊?怕工作没着落,怕真心被辜负,怕自己像飘萍一样没归处。可黛玉告诉我们,就算慌,也别丢了那份不将就的软——毕竟能为"真心"较真的人,从来都不算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