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曹、刘、孙三方中为何只有刘备争霸天下未得到宗族支持?

但凡对汉末三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会发现,在曹、刘、孙三家中曹操、孙策(孙权)都得到了本家宗族的大力支持,唯独刘备虽有汉室宗亲名头,但由始至终身边都没有一个本支宗室。《三国志》中魏书有《诸夏侯曹传》,吴书有《宗室传》,唯独蜀书缺少了关于宗室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默认为刘备由始至终都未得到过本支宗室的支持(刘表、刘璋,包括后来在蜀汉为臣的刘琰都属于汉室宗亲,和刘备一支血脉隔很远,不能作为宗室来理解)。

同样都是一世人杰,为何刘备和曹、孙区别会如此之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世家大族的投资方式

其实得不到家族支持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在自身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前,即便是至亲也不可能孤注一掷将宝压到你身上,毕竟亲兄弟还明算账,何况只是亲戚。更何况跟随刘备不是合伙做生意,而是争霸天下,一个弄不好随时可能人头落地,曹操那么牛比的人物老爹都身首异处了,所以想要让亲族压上身家性命,在没有取得一定成就时无异于天方夜谭。其实从荀家、诸葛家的人才分布各方势力便看出,当时世家大族多采取那种分散投资的方式,以确保无论哪一方得势都不至于令家族衰落,所以一些有志之士为了谋求个人发展,只能选择脱离家族,然后拼一把成王败寇,刘备无疑便是此类代表。

其实除了刘备,曹操早期也是脱离家族选择独自发展,他们家虽然和真正的门阀世家无法相提并论,但起码也称得上家大业大,但曹操起兵初期其实并未得到多少家族支持,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曹操族弟曹仁,很多人印象中他一早就加入了曹操麾下,这其实是受演义影响,历史上曹仁起初是自己集结了一支千人部队,游于淮河、泗水之间,直到曹操已经起兵三四年,度过了前期最艰难的岁月,初步在兖州站稳脚跟,曹仁这才加入麾下。真正第一时间加入的是夏侯兄弟,但与家族关系不大,而是他们从小和曹操就玩得好,这是哥们义气,所以夏侯惇始终在地位上压曹仁一头,愚以为与此不无关系。



其实别说是曹仁,连曹操的老爹曹嵩一开始都不怎么看好儿子,而且亲父子也没啥弯弯绕,直接告诉你不跟你走,然后一大家子跑到琅琊郡避难去了,也是在曹操于兖州站稳后曹嵩才拖家带口去投奔儿子,结果还死在了半路,这与曹仁加入曹操麾下的时间差不多,这就说明家族宗室往往都是持一个观望的态度,所以才在曹操具备了一定实力后选择支持。

孙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孙坚死了之后孙策投了父亲的上级袁术,尽管一直表现出出色的才能,但是在他起兵进击江东时自家人几乎没有出来帮忙的,甚至于已经打下大半个江东他叔叔也不愿意出仕为侄子效力,同时由于孙坚死的太过突然,并未完成权力交接,所以孙家人基本没有认可孙策直接接班的,孙贲、吴景这帮人都是各玩各的,可以说都没拿孙策这小孩当回事,直到孙策打出一片天地,才终于得到这些人的肯定,于是乎这些所谓的宗室开始陆续依附。



刘备和这两家比不了,他家已经衰落得不像样,要不然也不能去卖草鞋,但是他的亲叔叔刘元起不是一般人,在当地挺有势力,也就是说刘备这一支基本属于他叔叔撑着,虽然对此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随随便便就能让儿子拜师卢植,还能带着侄子刘备,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而且刘元起素来看重刘备,不然也不能不惜惹老婆不开心也护着侄子,那么为何他也没在刘备起兵时帮忙呢?往不好听了说,资助刘备有奇货可居的意思,但充其量也就是等你刘备飞黄腾达后荣归故里,然后帮衬家里举孝廉什么的,你去起兵当军阀,刘元起吃饱撑的才会趟这浑水,你看曹操亲爹都不扯他,何况刘备这还是个叔叔。



刘备悲催的前半生

从刘备早期的履历来看,他起兵时所遇见的人中,能称得上贵人的大概得数张世平、苏双这俩大商贾,没有他们刘备起兵都难,至于宗族方面,不说绝对没有也肯定没帮什么大忙,不然陈寿不会吝啬这点笔墨。刚才我们说了,他们这一支应该是他叔叔掌舵,他对刘备关照也好,看重也罢,不代表刘备有话语权,还是那话,自己家都得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了,哪可能在家族里说得上话?所以靠吸引力做不到,靠威望去争得家族支持更是痴人说梦,但刘备不是一般人,于是自己出去闯了。



我们刚才说过,除非你闯出一片天地了,才有可能会获得家族的支持,而且刘备做到这点的难度比孙策和曹操大,因为起点就低很多,而且他在家族的地位也完全没法和那两位比,曹操在家里本来就有威望,可以说全家虽然不敢跟着他,但都盼着他早日成功,他们好去帮忙。孙策虽然年纪小,堂哥、舅舅什么的不太把他当回事,但他毕竟是孙坚的嫡长子,而且长大后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这些人就没有不支持他的理由了,毕竟跟着小霸王总比自己瞎混强。刘备呢?可能属于在家里都说不上话的那种,就算有点小发展,比如当什么平原相,但这对刘家人而言还远远不够,甚至可能还没达到刘元起现有的高度,或许大家有点小盼头,但最多也就是你能混好了最好,即使混不好也无所谓,反正刘元起也有儿子,以后他接着撑着家族维持现状也没有损失,总比提心吊胆、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好。

刘备想要打破家里人的这种固有观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像曹操或者孙策那样打下一大块地盘,结果他前半生倒霉得不要不要,虽然闯出了偌大的名声,但几乎一直在四处流浪,多以客将身份游走于各大诸侯之间,所以刘家也就基本断了念想,他们不会未卜先知,想不到如果这时候带资进组将来能在蜀书中开辟一个宗室传。



在北方混了那么多年,刘备唯一有机会吸引到家族支持的机会是在徐州当家做主的时候,如果真的趁机有所发展很有可能会有宗族子弟军前效力,可惜这段高光就维持了一年多就完犊子了,家里人或许还在庆幸行动的不怎么及时,要不都跟着受牵连。当然了,也有可能这段日子中有家里人来帮忙,但肯定也是微不足道的,不然不会任何史书都没有关于这些的记载。

功成名就于千里之外

赤壁之战是刘备人生的重要拐点,这场大胜似乎将刘备前半生的霉运一扫而空,大战结束后,刘备顺势拿下半个荆州,实力已经强过当初在徐州的日子,而后刘备又入蜀与刘璋作战,继而平定益州,而汉中战场,刘备首次正面击败曹操,更是使其麾下势力成了能与曹、孙分庭抗礼的庞然大物,并且顺势进位汉中王,可以说这时的刘备才算真正站起来了。



但是大家别忘了,刘备老家在哪!家族全在北方混,又是归曹操统治的,他们不会也不敢从涿郡千里迢迢跑到益州去给刘备当强援,曹操也不可能允许,即便这些人能帮上多少忙都是未知的。可以说其实从刘备南下荆州投刘表时起,就已经注定了要与涿郡的家族彻底分道扬镳。

曹操和孙策都打回了老家,所以获得了支持,而刘备远离故土,虽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壮举,但也彻底与家乡割裂开,或许他对叔叔始终带有尊重和感激,但《三国志》蜀书也就此注定不可能会出现宗室传了。


不得不说,相对于曹、孙两家,没能获得本支家族支持是刘备父子的遗憾,但是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蜀汉独有浪漫的又一组成部分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